明年起,这3种银行卡或将直接作废,有钱也不管,早了解早做准备

明年起,这3种银行卡或将直接作废,有钱也不管,早了解早做准备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时间表,银行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停止发行磁条卡,并于2026年起,不再受理任何磁条卡的交易。届时,持卡人必须主动前往银行,办理换卡事宜。

第二类:“沉睡”与“失联”的账户——长期睡眠卡与久悬户

“睡眠卡”,顾名思义,是指长期未被激活使用的银行卡,通常以一年内无任何交易记录为界定。而“久悬户”,则更为严重,指连续三年以上,账户均无交易记录的情况。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全国银行卡总发行量约95.6亿张,其中,高达38.7%的卡片,约37亿张,处于“睡眠”状态。这些沉寂的卡片不仅占用了宝贵的银行系统资源,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账户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机构应加强对长期不动户的清理与规范。各家银行也据此细化了实施细则:对于三年以上未发生交易的账户,将转为“久悬账户”管理,账户资金将被冻结,持卡人需本人携有效证件至开户行办理激活手续,方能恢复正常使用。

更为严苛的是,依据最新规定,自2026年起,对于连续五年以上未被使用且无法联系到持卡人的“久悬户”,银行将被赋予注销账户的权力,账户内的资金将依照规定纳入“久悬账户专项管理”。届时,持卡人若想取回资金,将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明材料,整个过程也势必更加繁复。

我的朋友小张就曾在这上面吃过亏。他大学时期办理了五六张银行卡,工作后仅使用其中两张,其余的都遗忘在抽屉深处。去年,他购房急需一笔定金,想起一张久未使用的卡内尚有两万元存款。结果,当他兴冲冲赶到银行时,却被告知该卡已被转为“久悬户”,取款需要提供开户证明及近期流水证明。一番折腾,才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那笔钱。

第三类:信息缺失的“幽灵卡”——无实名或实名不全的银行卡

银行卡实名制已推行多年,然而,仍有部分早期开立的银行卡,存在未完成实名认证,或实名信息不完整的情况。这类卡片,在2026年之后,同样面临被注销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8月发布的《银行账户管理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银行系统中,仍有约3.4%的个人账户,即约1.26亿个账户,存在实名信息不完整的状况。

这些账户主要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早期开户时,未采集身份证信息的旧卡;二是身份证已过期,但未及时更新信息的账户;三是未预留手机号码,或手机号已变更但未更新的账户。

我的大学同学老李,几个月前就因此遭遇困扰。他2005年在某银行办理的一张卡,当时仅登记了姓名,并未留下身份证复印件,所留手机号也早已停用。卡内存有10万元,原计划用于孩子学费。不料,取款时被告知账户已被限制交易,必须补充完整个人信息方能恢复。最终,他耗费一个星期,提供了户口本、现住址证明等一系列材料,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根据银保监会的最新要求,自2026年起,银行将集中清理无实名或实名不全的账户。持卡人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信息补录,否则,账户将被注销,或转为“久悬账户”管理。

应对之策:全面排查,对症下药,养成习惯

面对这三类潜在的“作废”风险,我们应如何行动?

第一步:进行一次彻底的“银行卡健康体检”。

请找出您家中所有银行卡,仔细检查是否存在磁条卡、长期未使用的卡,或是早期办理、可能未完成实名认证的卡片。切勿小看这一步,许多人往往会遗忘自己曾经办理过哪些卡。

以我为例。前不久整理抽屉时,竟意外发现了一张十多年前在老家农信社办理的存折,里面还有两千余元。庆幸及时发现并激活了账户,否则,它也可能早已被转为“久悬户”。

第二步: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精准措施。

磁条卡: 强烈建议您尽快前往发卡银行,免费更换为芯片卡。据银行内部人士透露,此项业务通常仅需10-15分钟,仅需携带原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即可。更换完成后,原卡资金及关联业务将自动迁移至新卡。

长期睡眠卡: 您有两个选择:一是重新激活并保持账户活跃,例如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小额交易;二是如确实不再需要,建议主动注销,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年费或管理费,同时也能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实名信息不全的卡: 请务必尽快前往开户行,补充完整个人信息,包括最新的身份证件信息、联系电话、住址等。自2025年下半年起,银行已陆续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客户更新信息,接到通知后请务必及时处理。

第三步:培养良好的银行卡使用习惯。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许多人银行卡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为避免卡片被悄无声息地转为“睡眠卡”或“久悬户”,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定期“体检”: 至少每季度查看一次所有银行卡的账户状态与余额。

激活“休眠”: 对于不常用的卡片,可以设置定期小额交易,如代扣水电费,或进行小额基金定投,保持账户的活跃度。

更新“联系方式”: 务必及时更新银行预留的联系信息,特别是手机号码变更后,请立即前往各家银行进行更新。

我本人就坚持每三个月对名下所有银行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对于不常用的卡片,我也会定期进行小额资金的转入转出,以保持其活跃度。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卡片被限制使用的麻烦,也能第一时间发现账户的异常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中国银联携手各大银行推出了“卡片健康度查询”功能,持卡人可通过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一键查询名下所有卡片的活跃状态,极大地方便了管理。据统计,该功能上线仅两个月,便吸引了超过1.5亿用户,并成功激活了约2800万张“睡眠卡”。

网点撤销的“隐形”风险

除了上述三类卡片,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银行因经营策略调整而撤销网点。即使您的卡片是正常的芯片卡,但如果开户行网点被撤销,也可能面临使用上的不便。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全国银行网点数量锐减约7.8%,其中,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被合并或撤销。持有这些被撤销网点开立卡片的客户,虽然资金安全不受影响,但在办理挂失、换卡等业务时,可能需要奔赴更远的网点,无疑增加了出行成本。

对此,建议持有地方性中小银行卡片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可以考虑将主要资金转移至全国性大银行的账户中,以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不便。

回想起银行门口那位焦急的大叔,如果他早些了解银行卡管理的新规,或许就能避免这场“失而复得”的波折。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助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银行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您是否曾遇到过银行卡突然无法使用的情况?家中又有多少张长期未动的银行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与看法,让我们共同学习与交流。

---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及素材来源于网络。作者旨在分享信息,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或个人。文中提及的数据及理论考证均来源于公开网络资料。本文作者不代表赞同文中所述法律、规则、观点、行为,也不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官方通告为准。作者对本文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