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半路杀出的“李”姓
本来崔姓在唐朝仍然是第一大姓,但是唐太宗不高兴了,凭啥自己不是第一?于是陇西李氏抢了崔氏第一的位置,崔姓只能屈尊排在了第三位。此时的崔氏不再特指清河崔氏,也包含崔氏的另一望族——博陵崔氏。不过王姓还是与四姓并称为“五姓七望”。它们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因此在唐朝,李(并非李唐王朝的“李”)、王、郑、卢、崔氏这五姓的名声最大,他们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对他姓很轻视,不予通婚。
山东五大姓的地位毕竟在那里,皇帝虽然打击世家大姓,但骨子里还是很盼望着跟他们结亲的。但五大姓倒是挺有骨气的,一直不给李唐王朝面子。到了唐朝中期,文宗皇帝不信邪了,他自觉自己的底子已经够厚,足可以配得上世家大族。于是他就想把女儿嫁给山东五大姓,但这些贵族们表面恭维,实际上都不愿意和皇室联姻。唐文宗大发雷霆,说:“我老李家当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上五姓这些家族吗?”
三、被排斥的国姓“李”
问题来了,大唐皇帝也在“五姓”之列,为什么得不到有关士族的认可呢?因为并非普天下的五姓都是尊贵的,只有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或者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才是正宗的。虽然唐朝皇帝号称陇西李氏,但有人认为他们“胡化”严重,认为他们是大家族中的“破落户”。总之,山东(崤山以东)士族对皇室的血统是持怀疑态度的。
再举个例子,唐朝有个声名狼藉的宰相李义府,他门第寒微,尝欲为子结婚于五姓而不可得,深以为恨。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便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他还怂恿高宗下诏,禁止五姓内部通婚。然而这五姓之家仍然耻于与他姓通婚,诏书下达后,不敢再公开举行婚礼,而是秘密将女儿装饰一番,偷偷送往夫家,甚至女儿终生不嫁。诏纸也无法改变看重门第的风气。
盛唐宰相薛元超曾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世家大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它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曾经的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