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音转文字哪个好?对比后这几款是用户首选

AI语音转文字哪个好?对比后这几款是用户首选

但那天我试著点了"生成智能纪要"—5秒后,屏幕上弹出一份结构化文档:

- 客户核心需求:1. 缩短售后响应时长(夜间≤2小时);2. 报表新增区域筛选功能;3. 优化客服电话接通率(目标:90%以上)

- 待解决问题:1. 夜间售后人力不足(需协调客服部增派夜班人员);2. 报表系统暂无区域筛选模块(需产品部评估开发周期)

- 后续行动项:① 客服部周三前提交夜班人力方案(负责人:刘姐);② 产品部周五前给出报表功能开发排期(负责人:小陆)

我对比了一下原录音稿,连客户说的"昨天晚上10点发消息"都被转化成了"夜间22:00的咨询",精准得像有人帮我把客户的需求"翻译"成了"能用的工作指令"。那天我只用了5分钟核对内容,就把纪要发给了团队—以前整理纪要的1小时,我用来写了份"客户需求优先级排序表",老板看到后说:"这次纪要抓重点很准,比之前的'流水账'好用多了。"

连韩国供应商的"口音英语",它都能"听懂"

上星期跟韩国供应商开远程会,对方朴经理的英语带点釜山口音,"Delivery"说成"De-lee-ve-ry","Deposit"念得像"De-po-sit",我本来还怕录音转文字会翻车,结果打开"多语言处理"选了"英语转中文",朴经理的话直接同步成了中文:"若我们在周五前收到定金,交货时间可提前2周"、"原材料供应紧张,需提前10天确认订单量"、"包装材料的设计稿需符合韩国环保标准(可降解材质占比≥80%)"—连他提到的"下批货要贴'Made in Korea'的标签"都没漏。

会后我把中英文对照稿发给采购部,同事小周说:"之前找翻译公司翻这种带口音的英语,得等2小时,还容易错'定金截止时间'这种关键信息,这次直接同步转,太省事儿了。"我试了试方言识别—用四川话跟同事聊"周末要去吃火锅,要加两份毛肚",转文字完全没问题;用粤语说"早晨饮咗茶未?我带咗叉烧包俾你",也精准得像 native 听出来的。

那些藏在"技术参数"里的"好用",全是救急的细节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听脑AI的"技术优势"不是写在官网的冷数据,是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 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有用—上周在茶水间开远程会,旁边咖啡机的水流声"哗啦哗啦",我本来怕录音里全是噪音,结果转出来的文字稿里,客户说的"你们的报价比竞品高5%,能不能再降点"清晰得很—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算法把水流声"吃"掉了,连客户轻咳的声音都没影响文字 accuracy。

- 动态增益调节帮我解决了"小声说话漏录"的问题—上周跟销售一起见客户,客户说话声音轻,像怕打扰旁人,我没调手机音量,AI自动把收音灵敏度调高了,客户说的"付款方式希望分6期,每期利率不超过0.5%"都录得清清楚楚,事后销售说:"要不是你记了这句,我都忘了跟财务确认分期政策。"

- DeepSeek-R1技术的"95%准确率"不是吹的—我拿之前的会议录音做过测试:把老板说的"Q3要把用户留存率从35%提到45%,预算向用户运营倾斜20%",转出来的文字跟原话一字不差;连运营组姑娘说的"竞品上周刚在抖音投了100万信息流,我们得跟进"这种"插播",也没漏过一个字。

它不是"替代我",是让我"变回人"

用了一个月,我发现听脑AI最棒的地方,不是"帮我记笔记",是把我从"记录工具"变回了"参与者":

以前开会时,我得盯著老板的嘴、手、白板,还要飞快写字,根本没精力思考"老板说的'下沉市场'是不是要跟我们的社区运营结合";现在我能坐直身子听,偶尔点头回应,甚至能插一句:"李总,下沉市场的线下推广要不要跟我们之前合作的便利店联盟联动?"—因为我知道,听脑AI会把老板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不用我分心当"打字机"。

上星期的部门会,老板突然问:"上次客户说的'报表筛选功能',开发进度怎么样了?"我直接打开听脑AI的"AI问答",输入"客户张总提到的'报表按区域筛选'功能,当前开发进度?",AI立刻从之前的会议纪要里提取出:"产品部已完成需求评审,开发周期为2周,预计下周三出测试版"—我当场报给老板,他点头说:"不错,跟进得及时。"

最后想跟你分享的"用它的小技巧"

用了这么久,我摸出点能让它"更好用"的小心得,想跟你念叨念叨:

1. 开会前先录"参会人名单":把老板、同事的名字和身份输进去(比如"李总(CEO)""王敏(产品经理)"),AI区分发言人会更准,不会把"张总"写成"张先生"。

2. 录音时把手机"放平":别捂著麦克风,也别放在口袋里—双麦克风降噪需要"接收不同方向的声音",放在桌子中间效果最好,哪怕旁边有咖啡机声音也不怕。

3. 重要会议选"高清模式":虽然占点内存,但准确率能再高2%—比如客户说的"利率不超过0.5%"这种数字,高清模式不会错成"5%"。

4. 用"AI问答"省时间:整理纪要时别自己翻全文,直接问AI:"本次会议的3个核心行动项是什么?负责人是谁?""客户提到的'售后响应慢'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它会直接把答案甩给你,比自己找快10倍。

5. 多语言会议"提前测":如果对方带口音(比如韩国英语、四川话),提前用"方言识别"试一下—比如选"英语(带口音)"或"四川话",能避免转错关键信息。

现在我手机里的听脑AI,已经成了"开会必备"—不是因为它"万能",是它帮我把"开会的痛苦"变成了"开会的效率":以前我怕开会,怕记不全、怕漏重点、怕整理纪要;现在我盼著开会,因为能专注听内容、能思考、能跟老板互动—而那些"记笔记""整理纪要""翻译口音英语"的活儿,交给听脑AI就好。

上周跟朋友吃饭,她吐槽"昨天开会记笔记漏了客户的需求,被老板骂",我掏出手机给她看听脑AI的文字稿:"你看,这是前天的客户会,连客户说的'要加个"一键导出PDF"功能'都记著,你下次试试?"她凑过来看,眼睛发亮:"这东西在哪下?我明天就用!"

其实工具的意义,不就是让我们从"机械劳动"里抽出身,去做更"人"的事吗?比如思考、沟通、解决问题—而听脑AI,刚好帮我做到了这一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