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灯泡,是新的灯泡产品形式。采用嵌入式物联网核心技术,将互通核心模块嵌入到节能灯泡。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催生,随时随地的互通、互动的时代特征影响到节能灯泡产品的发展和演变,以led照明灯泡设计为主流,同时充分体现节能化、健康化、艺术化和人性化的照明发展趋势,成为居室灯光文化的主导。
智能灯泡有哪些特点
一、节能化
智能灯泡首先是节能灯泡,由于LED是冷光源,半导体照明自身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与白炽灯、荧光灯相比,节电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同样亮度下,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荧光灯管的1/2。智能灯泡替代目前传统照明的50%,每年我国节省的电量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发电量的总和,其节能效益十分可观。
二、联动化
智能灯泡内涵嵌入式物联网通信模块,能有效的实现互联网接入,依托云服务平台接通用户的智能手机,让每个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知居室的智能灯泡的工作状况,包括颜色,照度,耗电等综合性指标,并且可以依据用户个人的颜色喜好实现远程调节;另一个方面针对居室内安装了多个智能灯泡的情况,智能灯泡在正常工作时候能动态扫描其它智能灯泡,并自动实现组网联动,实现用户定制的居室场景的特殊情境灯光需求,用户甚至在外出旅行过程中将拍摄的风景照片的颜色部署一键部署到自己居室中:让儿童房的灯光模拟出日出起床的效果,日落休息的效果。
三、社交化
智能灯泡具备社交属性,由于内置嵌入式物联网通信模块,用户的个人用色喜好,用电习惯将能够自动同步到云平台,这样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获知自己和他人的喜好方案和更佳的用电策略,依托当前流行的微博,微信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用色喜好和用电习惯,同时获知别人的情景灯光方案和节电策略,从而实现完整的社交互动。
四、人性化
绿色、环保、节能,和谐是一个时代主旋律。智能灯泡的出现深化了人类与光的关系,提供一个互动的渠道,也颠覆人类对灯光的单向控制时代,智能灯泡内涵灯光强度,电压电流等多种传感器,背靠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对日常用户的用色喜好,用电习惯数据持续记录并结合当地用电部门的阶梯电价规定和光照、颜色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指标,可以主动的将更好的用电,用色策略推送给主人,真正成为用户家庭的一份子,甚至能够通过短信,邮件,灯光表达自己对主人的用色,用电习惯的赞美,实现智能灯泡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友好为伴。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智能灯泡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智能灯泡是新的灯泡产品形式。21世纪的居室灯具设计将会是以led照明灯泡设计为主流,同时充分体现节能化、健康化、艺术化和人性化的照明发展趋势,成为居室灯光文化的主导。同样的互联网无处不在催生随时随地的互通、互动的时代特征也必然影响到节能灯泡产品的发展和演变。
2022年中国照明行业销售额约为639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总额为627亿美元,同比下降4%。
智能灯泡行业发展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电光源产品产量有所下滑。全国电光源累计产量同比下滑超15%。其中,白炽灯泡累计产量同比下滑近16%;荧光灯累计产量同比下滑超10%。灯具及照明装置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多重不利因素干扰下,照明行业仍保持了稳定的出口规模,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在全球照明产业的重要地位,产业链优势明显。2022年,我国照明行业出口总额627亿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电光源及其相关产品占全部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的15%,对比上年度增加近1个百分点;灯具及其相关产品出口额约占全部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的74%,对比上年度减少1个百分点;其他非主要照明产品出口额约占全部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的11%。
近年来,以智能台灯、智能顶灯、智能灯泡为代表的照明产品功能不断丰富,使用体验持续优化。一方面,智能台灯产品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加深,另一方面,智能顶灯与智能灯泡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商品住房新装修、老房翻新的场景。未来三年,预计中国智能照明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4.7%,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9.5亿。
智能灯泡就是在LED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于LED灯发热量低,而且能接收反馈信息。所以早在智能灯泡出现前,就在很多人将单片机与LED模块结合。开发了一些应用程序。带入互联网思维后,现在的智能灯泡甚至可以联网。
在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下,智能家居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众多企业的入局使得本就火爆的智能家居市场持续升温,整个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快速转变,智能家居朝着个性化、时尚化发展的智能灯泡趋势越来越明显。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智能灯泡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智能灯泡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智能灯泡行业的市场规模、智能灯泡市场供需求状况、智能灯泡市场竞争状况和智能灯泡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同时对智能灯泡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中研普华凭借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总结出完整的产业研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提供研究覆盖面最为广泛、数据资源最为强大、市场研究最为深刻的行业研究报告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