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被盗情况,有4座幸存:昭陵、乾陵、桥陵、光陵

唐代帝陵被盗情况,有4座幸存:昭陵、乾陵、桥陵、光陵

唐末的两位皇帝,已是军阀挟持的傀儡,死后未葬在关中地区,虽建有陵寝但规模较小,难以算作帝陵。唐昭宗和陵在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一带,1974年被夷为平地;唐哀帝温陵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WG时期被人挖开,发现早已被盗,现树有文保碑一块,陵址难寻。

接下来,一起看看“关中十八陵”的被盗情况!

最早出现唐代帝陵被盗记载的是旧《五代史》。《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意思写的非常明白,温韬把他辖区内的唐代帝陵悉数盗掘了一遍,只有乾陵因风雨大作,逃过了一劫。

真相如何?唐代帝陵真的都被温韬盗掘了吗?事实上,并不是!三点可以反驳,并没有《五代史》说的那么夸张!

其一:《宋会要》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深感五代时期的混乱。于是,派属地官员核查辖区内历代帝王陵墓存废情况。经排查,共发现有28座帝陵被盗,宋太祖决定修复这些被盗的帝王陵寝,重新殓葬!其中就包括了12座唐代帝陵(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靖陵)。

但是,唐高宗(武则天)乾陵、唐敬宗庄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6座帝陵,却只字不提!那么,这6座帝陵具体是什么情况?会不会排查的时候并未发现被盗,因此也就没有上报修复?

其二:《五代史·温韬传》只记载了温韬把他管辖范围内的唐代帝陵悉数盗掘,但数量有多少?具体是哪几座?并没有详细列出。旧《五代史》编撰时间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耗时一年半即成书,此时距离温韬盗墓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如何,无法保证!会不会作者也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并未实地走访勘察,不然为何写的如此模糊?作为一本史料,实在很不严谨!

其三:唐朝灭亡以后,温韬被岐王李茂贞收为义子,封义胜军节度使,统辖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一带)、鼎州(今渭南市富平县一带)。从地图来看,当时的耀州、鼎州距离唐太宗昭陵的九嵕山、唐高宗(武则天)的梁山、唐肃宗建陵的武将山相距甚远,有百里之遥,昭陵、建陵、乾陵根本不在温韬的管辖范围,而是在义父李茂贞的地盘,温韬盗墓之说,何从谈起?

假如是李茂贞默许了温韬在他的地盘盗掘唐代帝陵,他就不怕世人的口诛笔伐?他能难对得起“秦王”这个封号?因此,我们大胆猜测,会不会是李茂贞借温韬名义,盗掘了封地内的四座唐代帝陵(昭陵、乾陵、建陵、靖陵),最后散布谣言,栽赃给了温韬?

另外,当时的同州(今渭南市蒲城县一带)属于后梁政权的管辖之地,蒲城境内的桥陵、泰陵、景陵、光陵四座帝陵,温韬根本无法染指,宋太祖修复被盗帝陵中也没有这四座,侧面印证了温韬并没有盗过这四座陵寝。

这样,我们可以把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昭陵、乾陵、建陵、靖陵、桥陵、泰陵、景陵、光陵、庄陵9座帝陵,这些帝陵是不是都没未被盗?

通过现代的物探技术以及实地走访,真相浮出了水面!

唐太宗昭陵,2023年6月29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物探报告显示,昭陵墓道口没有被人挖开的痕迹,地宫结构完好、并未坍塌,也未发现有盗洞,因此推测温韬盗掘昭陵玄宫的传闻属于子虚乌有,昭陵并未被盗!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也未被盗!1958年,乾县农民在梁山上炸山取石,意外发现了乾陵墓道口,封墓条石完好无损,且有铁栓板固定。1960年,乾陵发掘委员会拆除了乾陵墓道的封墓条石,来到金刚墙前,金刚墙完好无损,但因国家不同意发掘计划并未进入地宫。物探也显示乾陵甬道内有两处较大面积的塌陷,猜测应该是与地震活动有关,并非盗洞!

唐肃建陵的现场勘察发现,墓道口暴露在外,非常明显,且有封墓条石被抛出,应该被盗。唐僖宗靖陵1995年考古发掘,证实早已被盗。唐敬宗庄陵,堆土成陵,规模不大,盗掘难度不高,应该已经被盗。

蒲城县内的四座帝陵,存废情况不一。其中,1963年考古人员勘察唐睿宗桥陵时,发现墓道内的3900块封墓条石井然有序,且有数字编号,证实了桥陵地宫从未被人打开。

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现场勘察发现墓道口暴露,尤其是泰陵,墓道被黄土填充,被盗痕迹明显。唐穆宗光陵根据实地探访,封墓条石保存完好,没有被盗的可能性非常大!

综上,未被盗的唐代帝陵只有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唐睿宗的桥陵、唐穆宗的光陵四座,且100%确定没有被盗的仅桥陵一座,其他三座或多或少存在争议。但历史的真相如何?只能等到正式发掘的那天才会揭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