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中的各类经集

佛教典籍中的各类经集

清代藏文藏经《甘珠尔》

藏文大藏经是用藏文传写的藏传佛教的典籍总汇,其编纂始于8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当时所编的《丹迦目录》收入梵、汉译佛典四千余部。13世纪出现了刻本大藏经,分为二部:甘珠尔,亦称正藏,相当于经、律藏;丹珠尔,亦称续藏,相当于历代祖师的论述集、史传等。藏文大藏经刻本先后有十余种,著名者有永乐版、北京版、卓尼版、德格版、那塘新版等。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译本有三: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其中罗什译本最为通行。主要内容为佛对舍利弗等大弟子说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庄严,一心不乱地持诵阿弥陀佛圣号即可往生彼国,众生应一心发愿往生净土。此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是净土法门最基本的“五经一论”之一。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即《大阿弥陀经》,三国魏康僧铠翻译,现存异译本还有四种,以此本最为流行。本经是佛陀为普贤、弥勒等大菩萨及大比丘众所说,讲述阿弥陀佛过去世身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愿成就极乐净土,接引念佛众生往生,描述净土庄严以及往生条件、品级等等。此经于中国佛教影响甚大,净土宗初期祖师慧远、昙鸾等皆极为推重此经。

《无量寿经》的石雕版

《佛说观无量寿经》

略称《观经》,南朝宋畺良耶舍译。此经说佛陀应韦提希夫人之请,降临频婆娑罗王宫之中,说世俗善、戒善、行善三福,将“日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佛色身相好”等十六观作为求往生极乐世界之法门。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观无量寿佛经变图》之“三品九生图”

三品九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分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和下品往生,每一品又分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均是根据众生不同的发心和修行而获得的结果:上品生者于大乘佛教的信、解、行、证皆达到一定水平,证得相应的菩萨位次;中品生者受持戒律、行世仁慈,证得相应的小乘果位;下品生者往往造诸恶业,临终时得佛菩萨点化而发心,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花开见佛”,是为大乘初学者。

《维摩诘所说经》

简称《维摩诘经》,又称《净名经》,鸠摩罗什译三卷本最流行,有三国吴支谦《维摩诘经》和唐玄奘《说无垢称经》两个异译本。此经说大居士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菩萨、罗汉谈论佛法,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不二”和“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等思想皆出自此经。

《维摩经变相图》(局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通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以“金刚”为名,一般理解为如金刚般的般若智慧,而藏译本为更准确的“能断金刚”,说般若智慧连最坚固的金刚亦无法比拟。主要内容是佛对须菩提解说诸法无相,菩萨应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法,发愿度一切众生,以及持诵解说此经有无量的集福、灭罪等功德。此经在汉传、藏传佛教中影响极广,禅宗更将其奉为根本经典。

《金刚经》石刻

小辞典:《四十二章经》

传说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不可考,但基本可以确认为汉代早期译经。或题为迦叶摩腾译,或题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包含42篇小短文,说善恶因果、惑业造苦、离欲绝染、布施持戒、罗汉四果等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心经》,唐玄奘译,只有260字。“心”喻其核心、精华、纲要,被认为是《大般若经》的精要。经称观自在菩萨为舍利子说五蕴皆空、诸法实相,以无所得而证无上菩提。因其言简意赅,故广为流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句连普通民众也耳熟能详。寺庙中更是把《心经》作为日常定课的必备内容之一。

张掖真金写经《大般若经》上的经文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600卷,为大乘般若经典之集大成者。般若类经是较早出现的大乘经典,现存的梵文本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和“般若八千颂”,以及汉译《金刚般若经》、《理趣经》等的梵文原本。其中“般若二万五千颂”相当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第二会》,“般若八千颂”相当于《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第四会》。

西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局部,此为第十四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27卷90品,主要内容是佛陀为舍利弗、须菩提、帝释天等解说般若法门,宣讲真俗二谛,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实相般若、方便般若等。与《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般若经·第二会》为同本异译,但罗什译本影响最大。

以卡罗休谛文字所记载的《法句经》片断

《法句经》,三国时维祇难等译,为1世纪北印度法救尊者从佛经中编集整理出来的偈颂集,共2卷39品752偈。法句即诠释法义的要句,此经内容涉及佛教教义的各个方面,是初学佛法者的入门读物,尤其是南传佛教中的必读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

简称《华严经》,成书不晚于2世纪,汉译本有三种: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60卷;唐实叉难陀译本80卷;唐般若译本40卷,为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此经以释迦成佛后九次法会组成,显示佛陀于“海印定”中显现佛果地无量无碍、无尽庄严的境界,因此古人云“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此经介绍了完整的佛教世界观,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亦出于此。

晚唐壁画:楞伽经变中的百戏图,出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万佛窟)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4卷,另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10卷和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7卷。“楞伽”为山名,相传在斯里兰卡,“阿跋多罗”意译为“入”,说明此经为佛陀与大菩萨以神力入楞伽山所讲。此经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大乘理论,既是唯识学的基本经典,又是初期禅宗用以印心的经典。

《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共7卷28品,有竺法护、阇那崛多的两个异译本,为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成书约为纪元前后。此经为释迦佛晚年于王舍城灵鹫山所说,称其入世本怀在于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权显实,三乘最终归于一乘,一切众生与佛结缘者终可成佛。此经运用譬喻颇多,有著名的火宅喻、三车喻、化城喻等“法华七喻”。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出自《法华经》,由无尽意菩萨与佛陀的问答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首先是观世音菩萨的得名因缘,之后是观音菩萨以三十二种化身为众生说法的种种方便,最后特别赞叹观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循声拔苦,灵感广大,劝化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

《大般涅槃经》

简称《涅槃经》,有南北两个同名译本,北本为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南本为南朝宋慧严、慧观译36卷25品,另有东晋法显所译的6卷本《泥洹经》,是本经的节译本。此经为释迦佛临终前所说,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为根本,介绍了完整的佛性论思想,对大乘义理进行了总结性的阐释,对当时的佛学思潮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佛顶首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拉蜜帝译,10卷。此经由阿难被摩登伽女幻术所迷为缘起,佛陀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佛性如来藏思想)为宗,讲述“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还包含了世界众生的形成、菩萨位次、修行道中的魔障等等内容。宋代以来流传颇广,是中国佛教史上注疏最多的经典之一。

《圆觉经》

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1卷。此经以释迦佛与文殊、普贤等十二位大菩萨的对话为核心内容,主张一切众生皆具圆觉妙心,本来成佛,只是为妄念和欲望所覆蔽,才于六道中生死轮回,若能顿悟自心清净,便得开悟。对于华严宗、禅宗、天台宗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实叉难陀译,2卷(或作3卷),分10品。此经为佛陀于忉利天宫为母摩耶夫人说法,说地藏菩萨宿世累发宏愿的各种因缘,以及地狱苦果、善恶报应,赞叹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的无量功德,并将佛灭度后救度众生的任务付嘱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界传诵较广。

清朝乾隆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

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圆满大悲心陀罗尼经》,唐伽梵达摩译,有唐不空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慈心陀罗尼》等4种异译本。著名的“大悲咒”即从此经而出,此咒于中国佛教徒中流传甚广,据说持诵此咒能灭除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所求所愿无不顺遂,能得十五种善生、避免十五种恶死。

宋代木刻梵文《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全名为《佛心经品变通大随求陀罗尼》,略称《佛心经》,唐菩提流支译,2卷。本经说密教之“随求咒法”,阐释大随求陀罗尼“心中心咒”以及诸印契所具之不可思议威力。当代大德元音老人所传之“心中心”即以此经为根本法本,以一咒六印修“心密”法门。

小辞典:《梵网经》

全称《梵网经卢舍那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亦称《菩萨戒本》,鸠摩罗什译,2卷。根据罗什弟子僧肇所作序,此经原有120卷61品,此为第十品。此经为释迦佛在色究竟天说菩萨十种重戒、四十八种轻戒,为汉地传授菩萨戒的主要宗依。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简称《药师经》,唐玄奘奉诏译。《药师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内容是赞叹药师佛行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里说到东方药师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盛唐壁画:药师经变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简称《坛经》,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了解禅宗思想的主要文献之一。有四个版本比较著名:敦煌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由法海根据惠能讲法记录而成;惠昕本,由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编;契嵩本,由宋代契嵩改编,称《曹溪原本》;宗宝本,由元世祖时期宗宝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为法海本发现前最流行的版本。

重庆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父母恩重经变相”

《父母恩重经》称佛陀说父母恩重,难以报答,教人孝养亲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经为中国僧人编撰的伪经,也从未被收录入《大藏经》。不过此经于民间流传甚广,作为从佛教立场宣扬孝道的经典,通俗易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伦理思想相调和的产物。

本平台旨在传播佛的正能量,从佛教的历史、僧人传记、佛像等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千年佛教文化。此文出自《图说佛教常识》

感谢您阅读此文,阿弥陀佛!关注微信公众号“儒释道手札”,可以有更多的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