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和张春华的奸情人尽皆知,老大和老八为何不借此打压太子?

雍正王朝:太子和张春华的奸情人尽皆知,老大和老八为何不借此打压太子?

很明显,这或许是康熙皇帝唯一一次的“失算”之处,因为太子胤礽的丑事几乎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下:

首先,德楞泰、图里琛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领班,对于康熙行宫周边的情形必定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在康熙行宫附近之鹿苑发生的丑事,两人必定非常清楚。

再加上德楞泰想要主动拦下康熙皇帝的举动,图里琛试图用“尿遁”躲过康熙皇帝暴怒的举动,都能说明这两位御前侍卫对鹿苑中正在发生的丑事非常清楚,甚至早就了然于胸。

丑事被撞破后,太子胤礽欲向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求助,奈何胤禛避祸,胤祥单独出来见了太子。

太子跪倒在地,哭泣说道:

好兄弟,我要大难临头了!要么今儿晚上,要么明儿个,我要被废了!十三弟,我是特意来托付家小的,老四变了,不见也罢;你豪爽,是条汉子,我信得过你。

胤祥接过话头说道:

二哥,你别说了,您的家人还有她,都交给我了!我答应你,只要有我十三弟在,就有她们!

胤祥口中的“她”,自然值得就是郑春华,但太子胤礽始终未提及自己的“大难”就是被康熙皇帝撞破了丑事,更没有丝毫提及郑春华,为什么胤祥能够如此自然地将郑春华当成了太子胤礽托付的“家小”之一?这说明胤祥对这件丑事非常清楚,太子胤礽甚至根本就没想过要在“太子党”内部隐藏这件丑事。

康熙皇帝撞破太子丑事以后,皇十四子胤禵立马拿着自己仿造的“太子手谕”找到了皇八子胤禩,对其“忠诚”地说道:

八哥,我想过了,不冒风险就成不了大事,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机会。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只要把你推上去,冒再大的风险,我一个人担着。

这边丑事刚被撞破,皇十四子胤禵便带着自己仿造的“太子手谕”找到了皇八子胤禩,这说明胤禵已经得到了太子丑事被撞破的消息。只是,胤禵为何称这是“唯一的机会”、“最后的机会”呢?那是因为胤禵早就知道太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的丑事,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或者一直没有合理的陷害机会将其一举扳倒而已。

除了图里琛、德楞泰、胤祥、胤禵外,其他人是不是清楚太子胤礽的丑事,剧中并未给予明确说明,但这几个人就几乎代表了各个势力集团,各个阶层人员。就此来看,太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的丑事,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有康熙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而已。

那么,既然太子胤礽犯下如此罪过,为何就没人向康熙皇帝举报,或者借此彻底扳倒太子胤礽呢?

毕竟,和康熙皇帝的后宫妃嫔偷情,远比什么“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来得更直接,更干脆。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牵扯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告发人的自身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能不能凭借于此直接将太子胤礽扳倒。

告发人的自身安全系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郑春华绝非像她自己所言,“皇上已经快一年没翻我的牌子了”,是一个遭到康熙厌弃的妃嫔。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能够明确得知,郑春华是受宠的,而且是非常受宠的。

1、此次热河狩猎,郑春华能够跟在康熙皇帝身边,像是一年未被临幸的妃嫔该有的待遇吗?

2、丑事被撞破之时,“摇篮曲”一起,康熙皇帝为何就能认定里面的“主角”就是郑春华?不就是因为对郑春华非常熟悉,甚至郑春华也曾用这首“摇篮曲”哄过康熙皇帝过吗!这能是被康熙皇帝厌弃的妃嫔?

3、康熙皇帝那么多后宫妃嫔,太子胤礽之所以偏偏看中了郑春华,就是因为她成熟性感、身段妖娆。如此女性,能让“连续六天翻牌子”的康熙皇帝厌弃?

也就是说,太子胤礽挑中了康熙皇帝非常喜欢,甚至一度专宠的后宫妃嫔,这件丑事一旦暴露,康熙皇帝会有何种表现,可想而知。更何况,太子胤礽和自己名义上的“庶母”发生如此苟且之事,本就是对康熙皇权的蔑视,甚至是严重的“谋逆大罪”。更重要的是,如此丑事对于皇家颜面、对于康熙脸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会影响朝局稳定,甚至动摇统治根基。

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向康熙皇帝告发这件丑事,康熙皇帝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严惩太子胤礽和郑春华,而是会想尽办法封锁消息,保留颜面。对于个男人而言,这件事绝对不能容忍;对于一代帝王而言,这件事还必须强行压制;两种剧烈的矛盾冲突之下,这位告发人就会成为第一个遭殃的倒霉鬼。

更何况,这种丑事就讲究个“捉奸拿双”,只要康熙皇帝不是亲眼所见,这种举报成功的概率非常之小,甚至还会立马背上诬告太子、抹黑皇家的罪名。

所以,但凡有点政治智慧或者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主动去触这个霉头。

借此来扳倒太子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皇十四子胤禵仿造的“太子手谕”,为何能短暂骗过康熙皇帝:

1、太子胤礽具备调兵谋反的动机

丑时被撞破以后,太子胤礽面临的最轻处罚恐怕也是被废黜太子之位,圈禁终身、立即赐死都极有可能出现。所以,就康熙皇帝来看,太子胤礽会调兵谋反,再正常不过。

2、暴怒之下的康熙皇帝,最容易想当然

作为《雍正王朝》绝对的“智慧担当”,康熙皇帝的英明睿智、帝王心术绝非常人能及。但康熙皇帝毕竟是正常人,任何决策、判断、分析都会直接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亲眼见证自己儿子,而且是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和自己的后宫妃嫔偷情,势必会让康熙皇帝乱了阵脚、迷了心智。

如此前提下,康熙皇帝再遇到“太子手谕”调来的叛军,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太子胤礽的鱼死网破。

也就是说,太子胤礽的谋反动机、康熙皇帝的情绪波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也只有康熙皇帝亲眼见证太子胤礽的丑事以后,皇十四子胤禵才能借此丑事成功陷害太子胤礽。

所以,在康熙皇帝未亲自撞破丑事之前,任何人都不会主动向康熙皇帝告发丑事。所以,康熙皇帝才会一直被蒙在鼓里,只能靠自己亲自发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