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里的人生密码:平衡当下与未来 钱钟书先生于《围城》里,留下一段妙趣横生且极具深意的吃葡萄之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

吃葡萄里的人生密码:平衡当下与未来 钱钟书先生于《围城》里,留下一段妙趣横生且极具深意的吃葡萄之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

来源:雪球App,作者: 全A指数,(https://xueqiu.com/7586459061/329451717)

钱钟书先生于《围城》里,留下一段妙趣横生且极具深意的吃葡萄之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

这段文字,表面谈的是吃葡萄的选择,实则探讨了“先甜后苦” 与“先苦后甜”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策略。在钱先生的描述里,似乎更偏向后者,这与当下流行的“延迟满足”理念不谋而合,期望通过暂时压制欲望,换取未来更大的收益。从经济学的理性视角来看,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先苦后甜确实能带来更高的回报,这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情感层面,这样的理念却让人难以全然接受。我们为什么要轻易放弃当下的快乐?又凭什么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目标,就牺牲眼前实实在在的幸福?

受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我们习惯倡导“克己复礼”,热衷于探讨义利之辨,还时常宣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价值观念。不少家长常用吃葡萄的例子教育孩子,让孩子少贪玩,多学习,期望孩子长大后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在家长眼里,孩子玩游戏似乎就是在浪费生命,长大后注定一事无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设想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放弃一切娱乐活动,将全部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试图借此过上所谓“人上人”的生活。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类人极有可能因压力过大精神崩溃,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之中,最终迷失在虚无的价值观念里。究其根源,人类既无法生活在已然消逝的过去,也难以立足在尚未到来的未来,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当我们过度轻视当下的体验,一味追求未来目标,内心必然会被焦虑和虚无占据。可现代社会却大肆宣扬成功学,将刻苦、加班、勤奋过度神化。但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在大模型技术面前,过去备受推崇的部分传统“美德”,其价值大打折扣,而人类的创造性却愈发凸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造性,更多源自人们在娱乐、闲暇时迸发的智慧,以及对美感、艺术的创造。

回到吃葡萄的问题上,推崇“先苦后甜”意味着先吃坏葡萄,再享受好葡萄,这种方式让人充满希望,仿佛在给自己打气:再忍耐一下,就能收获更好的享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成为人们延迟满足的强大动力。然而,生活充满了变数。当一个人吃坏葡萄时,时间不会停下脚步,好葡萄也可能随着时间变质。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吃苦,甚至因吃坏葡萄吃坏了肚子,损害了健康,乃至失去生命,希望和幸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如今,许多年轻人和高校科研人员,为了工作业绩过度消耗自己,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生命,他们正是“先苦后甜”价值观的牺牲品。

“先苦后甜”的观念,潜意识里认定吃了苦就一定会迎来甜蜜。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苦其实是不必要的,而且即便吃了大量苦头,也未必能收获理想的结果。前些年,一些人在北上深打拼多年,事业小有所成,还购置了房产。当时房价虚高,一套 100 平米的房子能卖到 1000 多万。部分人选择卖掉房子,回到老家,用 100 多万买套房子,剩下的900万用来投资理财或存入银行,靠分红和利息,就能维持不错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人不思进取,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呢?

2022 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重大调整,不少一线城市房价腰斩,且难以出手。回过头看,那些早早卖掉房子回老家养老的人,反而成为了人生赢家;而坚守一线城市的人,不仅房产大幅贬值,工作价值也愈发模糊,陷入了人生的迷茫与困境。这表明,他们的坚持与延迟满足,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凯恩斯曾说:“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 可见,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有利或不利。想象一下,当我们生命垂危时,我们会后悔工作没做好、材料没整理好,或者没住上大房子、没买豪车吗?恐怕不会。我们真正遗憾的,是没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拥有两种“货币”,一种是金钱,可积攒、赚取、消费;另一种是时间,从出生起就开始倒计时,无法储备。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好一生,是每个人都值得深思的问题,至少不要在生命尽头留下巨大的遗憾。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评价徐霞客:“百年功名、千秋霸业和一件事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那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吴晓波也倡导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如今的 90 后,作为和平年代中产阶级家庭的第一代子弟,第一次有权利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与工作,这些选择可以纯粹基于兴趣与美好,无关物质报酬和功名利禄。只要是正当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值得去追求。因为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热爱,才会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并非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权利,若有幸拥有,千万不要错过。

李咏曾问于谦:“你觉得挣钱重要,还是玩儿重要?” 于谦毫不犹豫地回答:“兄弟,当然是玩儿啊。” 在于谦心中,生命必须有所热爱,才能玩得洒脱。他对待玩乐如同做学问一般认真,也正因这份认真,他将每一项爱好都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玩儿充实了我的生活,填补了我的空虚,使我不感孤独,远离寂寞,躲避了相声业界的消沉氛围,忘掉了事业的坎坷不顺,交到了朋友,学到了知识,认识了自然,体会了友情。” 或许我们无法像于谦那般洒脱,但至少在人生旅途中,不必过于在意所谓的意义,多为自己寻找乐趣。人生短暂,不妨活得肆意一些,不必慌张,也不必拼命向时间索取,因为岁月自会给予我们应有的馈赠。

胡适先生说:“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陈志武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恰恰是那些因‘为我’而使自己成功的人,才有基础去帮助别人、解救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人都忘了自己,到最后,没有几个人能‘铸造成器’,在连自己都没料理好的情况下,个人怎么有能力、有资格、有基础去‘利人’呢?”德国思想家洪堡也认为:“人愈是自由,他本身就愈是独立自主,愈是会善意对待他人。人共同生存的最高理想,是每人都只从他自身并且仅为他自己而发育成长。”追求真实的自我,不仅能让个人更加完整、健康,也有助于营造一个更讲原则与规则,少有人情束缚和道德绑架的社会。

在面对“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这两种人生策略时,我们应当避免走向极端。既不能一味沉浸于当下的享乐,在短暂的愉悦中迷失自我;也不该盲目地为了遥不可及的未来,毫无保留地牺牲现在的幸福。我们要珍视每一个当下,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同时不忘创造社会价值,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或许就是吃葡萄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