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逢地理大发现,欧洲强权纷纷前来东亚贸易,并建立殖民地。而荷兰人为建立能与中国明朝、日本贸易的据点,遂于1624年在台湾南部建立了热兰遮城。在荷兰人于台湾建立据点以前,台湾本岛仍未有严格定义的汉人移民聚落。虽然当时明朝已在澎湖群岛建立巡检机构,但是尚未将触角深入台湾本岛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项:
当时倭寇海贼频繁侵袭中国沿岸,因此官府长期封锁海岸。
原住民对外来者的抗拒,经常发生械斗,导致汉人移民垦荒艰辛,愿意从中国移居台湾者较少。
部落社会生产力低,无法吸收大量人口,故移民人数十分有限[3]。
台湾天灾频率多过中国内陆,及台湾海峡湍急阻碍横渡。
在原住民的统治方面,起先荷兰人以发展贸易为重,与原住民接触并建立了初步的贸易关系。等到1635年起,荷兰当局对外贸易开始稳定,才发起征服行动,与高雄附近的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订定麻豆协约,确立荷兰人为该地区领主、原住民为封臣的封建关系[4]。荷兰人透过定期召开的地方会议(荷兰语:landdag),维系双方的封建关系,并任命原住民首长,确立原住民社会的正式领袖[注 2],以协助荷兰人推行政令。透过地方会议,荷兰人也将原本以个别或多个村社为政治实体、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统合成互相联盟的联合村(荷兰语:Verenigde Dorpen),置于荷兰主权之下[6]。荷兰人便借由攻击联合村的敌对部落,让原住民出草,使得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密[7][注 3]。
1640年代以后,台湾南部沿海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断的暴涨,收入也逐渐从转口贸易转移到本地税收[8]。为此,荷兰人开始新增各种税收,加上1650年后许多农民赖以维生的甘蔗业开始衰退,汉人对于荷兰人的统治越来越不满,引爆了郭怀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后,荷兰人并没有更改整个殖民地的结构,依然以剥削汉人劳力为经济发展基础[9]。之后郑成功崛起于福建沿海,为荷兰人创建的荷汉殖民地带来新的变数,郑成功于1661年进攻台湾,翌年荷兰人为其所击败,退出台湾南部沿海殖民地。
史前台湾
编辑
主条目:台湾史前时期
台湾原有南岛民族系原住民的存在,这些使用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分布于台湾全岛。南岛语族主要分布范围北到台湾,南至纽西兰,东到复活节岛,西至马达加斯加[10]。他们虽然同属南岛马来民系,但是并非同一部落。这些原住民族各有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习惯,构成独立而不相隶属的部落社会。由于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居住区,这些原住民族可能是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搬迁而来。因为分成许多族群,原住民族在台湾始终未能建立统一全台的政权,仅有些地方部落联盟(荷兰当局曾将台湾各地划分为十一个政治实体),如台中附近的大肚王国和恒春半岛上的琅峤君主。
由于适当的地理位置,台湾成为倭寇或海盗的整补地及避风港。倭寇或海盗在明帝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群岛,然后再到台湾。官兵虽会追至澎湖,但甚少穷追到台湾(明将只有沈有容曾跨海追至安平,并“尽歼群倭”)。关于当时台湾的情景,学者多参考《东番记》,为最早对于台湾的相关记载。
航海时代
编辑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 -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政权
时期分类宋治澎湖 · 元治澎湖 · 明治澎湖 · 法占澎湖 · 荷治鸡笼[锚点失效]
原住民政权与部落大肚王国 · 鲁富都 · 蛤仔兰 · 卑马巴 · 大龟文 · 加禄堂社 · 崩山八社 · 普卡尔 · 斯卡罗 · 淡水国 · 鸡笼国
势力名分类
大明永和 · 林氏天运顺天 · 陈氏天运 · 朱氏镇海 · 镇海光明 · 张氏天运 · 戴潮春政权 · 大南澳政权 · 台湾民主国 · 铁国山 · 大靖政权 · 大明慈悲国 · 魍港十寨(诸罗外九庄) · 台中地区治安委员会
台湾专题史
政治史(宪法史 - 外交史 - 军事史 - 战争史)
经济史(货币史 - 盐业史 - 糖业史 - 农业史 - 渔业史 - 林业史 - 建筑史(百大建设 - 十大土木史迹) - 工业史 - 矿业史 - 煤矿史 - 茶业史 - 彩券史)
文化史(文学史 - 艺术史 -
电影史 - 摄影史 - 漫画史 -
动画史 - 台语文史)
媒体史(报业史 - 电视史)
交通史(铁路史 - 航空史 - 公路史 - 古道史 - 邮政史 - 通讯史)
体育史(棒球史 - 赛马史)
教育史
社会史(人口史 - 犹太人史)
科学史(地质史 - 地图史 - 气象史 - 天文史 -
鸟类学史 - 昆虫学史)
台湾地方史
台北史 - 新北史- 基隆史
宜兰史 - 桃园史
新竹史 - 苗栗史 - 台中史
彰化史 - 南投史 - 云林史
嘉义史 - 台南史
澎湖史 - 高雄史 - 屏东史
花莲史 - 台东史
历史列表
台湾历史年表
台湾古迹列表 - 台湾遗址列表
台湾旧地名列表
台湾城市历史人口列表
台湾行政中心列表
台湾历代行政机关职称列表
台湾社会运动(党外 - 台独 - 学运 - 环保 - 劳工运动)
台湾统治者(总统)
史前台湾历史年表
荷治台湾历史年表
西治台湾历史年表
明郑台湾历史年表
清治台湾历史年表
日治台湾历史年表
战后台湾历史年表
中华民国总统直选列表
其他史料
台湾史 -东亚史 - 世界史
新帝国主义 - 台湾抗日运动
太平洋战争 - 国共内战
二二八事件 - 台湾白色恐怖
美丽岛事件 - 本土化运动
台湾问题 - 台海现状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查论编
16世纪,基督教世界的西欧国家困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陆路封锁,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开辟往东亚的新贸易航路,因而发现美洲新大陆、好望角新航路,进而缩短了亚洲与欧洲的距离,世界从此进入海权时代。西欧各国竞相到世界各地从事探险、殖民、贸易、传教活动。在海权争霸的国际环境下,台湾被迫走入新的历史时期。
1543年,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峡时,有个船员偶然遥望,发现一个青葱翠绿的海岛,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萄牙语:美丽岛)”,就这样,这个“福尔摩沙”(Formosa),就成了西方世界对台湾这个岛屿的称呼[11]。然而,葡萄牙人虽是最早抵达东亚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之间仅止于用鸦片与银元交换台湾原住民的物品,并不打算进一步殖民。
17世纪初,西方重商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台湾。此时远东海面已成为欧洲三国角逐的形势:租得明帝国之澳门的葡萄牙王国、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帝国、占据爪哇的荷兰联省共和国,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的竞争。西欧势力东移的同一时期,正值明帝国政府结束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行动,逐渐关闭起国门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时期,倭寇及海盗(或称为拥有武装的“海商集团”)因走私贸易利润丰厚,而在明帝国东南沿海一带积极活动,甚至公然挑战明帝国的统治权威。
前来东亚
编辑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
荷兰独立战争爆发后,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动一连串战争,以夺取西葡联邦于东亚的殖民地。后来荷兰人在雅加达、安汶、平户等地陆续开设商馆,惟与中国贸易进展不顺。1604年,韦麻郎打算进攻澳门,以作为与明朝贸易的基地。因被葡萄牙人击退,韦麻郎转而趁明军无汛兵防守时,占领澎湖。但明军将领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要求韦麻郎离开。韦麻郎迫于此压力下,且无法顺利与中国贸易,因而离开。此事件留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今仍竖立在澎湖天后宫中。
1622年,扬·彼得斯佐恩·库恩总督获知西班牙人意图占领台湾,遂派雷约生(荷兰语:Cornelis Reijersen, c.1590 - 1632)率领600人进攻澳门,若失败则转往澎湖或台湾设立贸易据点。只是葡荷澳门战役荷军遭葡萄牙军顽强抵抗,损失惨重,雷约生遂转占澎湖,并在风柜尾筑城[12]。雷约生到福州见福建巡抚商周祚,希望与中国贸易。商周祚私下答应雷约生,只要撤出澎湖,就允许他们在台湾贸易,但双方一直无法取得共识。
1624年南居益上任福建巡抚后,打算硬逼荷兰人退出澎湖,派兵包围了风柜尾城。经过八个月激战、雷约生多次请辞,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马丁努斯·宋克来接应,而明朝从四千人增兵到一万人。经李旦介入协调以后,荷兰人和明朝达成协议,同意摧毁风柜尾的要塞和炮台,转进至不属于中国版图的台湾岛,明朝亦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13]李旦之所以积极介入,原因之一是为了解除荷兰人占据澎湖后,不准中国商船到马尼拉贸易的困境。[14]
1624年8月26日,荷军撤出澎湖转往台湾。荷兰东印度公司乃于不受明朝政府管辖的福尔摩沙(今台湾)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建立台湾本岛信史上第一个统治政权。
根据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胜与曹永和的研究:“明朝虽实施海禁,但台湾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属任何国家管辖,所以走私船早在当时就在基隆、安平与淡水会合明朝、日本与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的商船。...根据荷兰史料,当时东印度公司指挥官莱尔森于1622年到福州谈判,明朝官员为了劝诱他们撤出澎湖,建议他们到澎湖以东,一座不属于明朝的岛屿,也就是台湾,间接同意明朝船只到大员(今安平)与之通商。...当时明朝官员向莱尔森说:“你不知道大员怎么去,我们派船带你去”。这段史料,显见明朝福建官员知道台湾,但不以台湾当作属地。而同样年代,明代的史料记载的是,官员软硬兼施,并请海商李旦居中协调,荷兰的新任长官宋克,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热兰遮城号商船,来到大员上岸,宋克也成为荷兰建立台湾政权的首任长官,他也在大员建立热兰遮城。[15]
1624年8月底来到台湾的宋克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鹿耳门一带)建立简易的商馆,并在大员一鲲鯓(今台南安平区)筑热兰遮城,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成为第一任台湾长官,并在次年1625年1月20日向新港社以15匹花布买或租下赤崁的土地,兴建普罗民遮市街以安置来台贸易的汉人及日本人。这是台湾跃上国际舞台的开始,也为外来政权占领的开始[16]。
稳固地位
编辑
主条目:荷兰在台湾之平定行动
《大员港市鸟瞰图》,藏于荷兰米德尔堡哲乌斯博物馆(Zeeuws Museum(荷兰语:Zeeuws Museum))
在台江内海附近的平原上,有四个主要的西拉雅村庄,分别为新港社、萧垅社、麻豆社、目加溜湾社。荷兰人与新港社结盟,但是新港社系其中最弱小的村庄,经常会被最强大的村庄——麻豆社所攻击。虽然荷兰人数次支援新港社对抗麻豆社,1629年却爆发了麻豆溪事件,彻底打击荷兰人的威望[17]。当时大员当局的士兵还不到400人,无法战胜麻豆社,加上受到滨田弥兵卫事件波及,对外贸易受挫,让巴达维亚当局不愿增援[18]。1630年,大员当局只得先进攻麻豆社的同盟村——目加溜湾社,并和麻豆社暂时休兵。
到了1635年9月,巴达维亚当局同意增援台湾;同时萧垅社、麻豆社爆发了瘟疫,村内不少勇士都染病而死[19]。大员当局认为这是好时机,联合新港社于11月23日攻入麻豆社,并签订麻豆协约,又于圣诞节之役击败塔加拉扬社(Taccariang,约在今高雄一带)。荷军乘战胜的馀威,击败了其他敌对村庄,如萧垅社、小琉球社等等,其他南台湾的部落也陆续臣服。这一连串的胜利确立了荷兰人的威势,到1636年底,共有57座原住民村庄服从荷兰人[20]。
荷兰盛世
编辑
1636年起,因赤崁附近的鹿群大量减少,大员当局遂开放汉人前往北边捕鹿。此时虎尾垅社是有名的梅花鹿栖息地,不少汉人走私团体居住于此,并和原住民从事鹿皮交易。虎尾垅汉人为了排除新来汉人的竞争,便联合虎尾垅原住民反抗荷兰人,并杀害前来捕鹿的汉人[21]。大员当局分别于1637年及1638年进攻虎尾垅,不过虎尾垅社依然敌视大员当局,甚至杀死了3位荷兰人[22]。1642年,荷军进攻虎尾垅社,杀死了之前袭击荷兰人的30人,自此之后虎尾垅社不再反抗。此后,大员当局有鉴于虎尾垅社的敌意出自汉人煽动,遂禁止汉人定居于原住民部落,并要求原住民搜补非法居住的汉人[23]。
参见:鸡笼之战和大肚王国
荷兰占领南台湾后,西班牙人亦占领北台湾,开启其统治。然而1637年起,西班牙人开始削减在台军力,并从淡水撤出。时任总督的安东尼·范·迪门探悉此消息以后,乃于1642年派舰攻占鸡笼,赶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人征服北台湾后,目标转为完全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连通台湾南北的道路。1644年,荷军征服北台湾其馀不肯服从的部落,并南下打通陆路。荷军在路上为隶属大肚王国的水里社及半线社所攻击,不过仍顺利抵达大员[24]。1645年1月,荷军进攻大肚王国内的反荷部落,大肚王国只得于4月正式降服[24],至此全西部平原皆服从荷兰人的统治。
统治结束
编辑
主条目:郭怀一事件、郑成功攻台之役和清荷联军
自1650年起,郑成功于福建沿海崛起,为了筹措和清朝抗衡的军费,他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及东南亚贸易,与荷兰人竞争。1652年爆发郭怀一事件,因为起事规模过大,就有传言郑成功在暗中操纵[25]。虽然荷兰人判断只是谣言[26],仍然很担心郑成功的威胁。荷兰人为了打击郑成功,开始在海上扣押郑氏商船,郑成功则禁止双边贸易作为报复[27]。
1657年,揆一派何斌和郑成功交涉,虽然郑成功答应恢复通商,何斌却暗中替郑成功在台湾征税[28],直到1659年大员当局发现此事,何斌便向郑成功倒戈。何斌逃亡让台湾西南部陷入动荡,到处都谣传郑成功即将进攻,一些汉人开始收拾财产,打算携带家眷返回中国大陆[29]。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很快就拿下普罗民遮城,并包围热兰遮城。1662年,郑军夺下大员的制高点—乌特勒支碉堡,揆一自知已无力再战,向郑成功投降,并退出台湾。
荷兰人撤离台湾后,遂打算和大清帝国合作对付郑氏王朝。1663年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寡不敌众,退守铜山。荷军虽然得胜,但清军却未协助进攻台湾,让荷兰人的期望落空。
1664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并于此地发展贸易,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然而鸡笼不但补给困难,清国更扩大严格实施海禁,与清国的贸易也始终无进展,1667年东印度议会以损失荷兰盾八万元为由,裁决撤出鸡笼,翌年7月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自此荷兰人彻底放弃占领台湾。